〈樹,生命來的地方〉由三首合唱曲成為一系列,呼應太魯閣族人對於樹的情懷,乃始於生命之初。作品從以人之本位觀樹,而至以樹的角度觀人之擬人手法。歌詞的來源,從經典詩句,而至自創的聲狀詞。「一沙一世界,剎那即永恆」,在細微的事物中,可以看見遼闊的時空,並思索己身與環境的微妙關係。
在澳洲的新南威爾士州和昆士蘭州,人們帶著防毒面具,穿過赤紅色的天空,逃出被忽視一片廢墟的城市。從2019年9月開始,澳洲全國性的野火已經肆虐了4個月,長久旱季的嚴重缺水,造成草木水分缺失,變得乾燥易燃,比任何時候都難撲滅。5,900,000公頃土地被燒毀,受災面積是2019年亞馬遜森火的2倍之多,千人棄城逃難,就連雪梨歌劇院都在煙霧中。
就在不久的同時,亞馬遜雨林遭遇連綿大火,天災除外,但主要是由於火災和人類濫伐,巴西政府放任地主、伐木業者和礦業公司等大舉開發雨林、危及環境生態,政商財團與林爭地、農礦林業等人類開採活動。七個月內,亞馬遜雨林就消失近1萬平方公里,「毀林」面積飆升,等於每分鐘就有兩座足球場面積的雨林被砍伐,巴西的樹木不斷倒下,環境法規受到挑戰,農耕、伐木和採礦產業的利益者,甚至試圖阻攔雨林宣言。
〈樹,生命來的地方〉將試圖以音樂表達大火、砍伐,森林、雨林、大自然的浩劫,最終昇華為對於人、動物、植物等萬物同等生命價值的層次。
編制以25-30人的女聲合唱團出發,依據段落,有時會分為小團+大團,或是朗誦+合唱,或是雙合唱團的形式。某些團員手執簡單的擊樂器,也將與人聲一同模仿大地、蟲鳥之聲。目前仍在思索,如何呈現火的浩劫於某些激烈與挑戰的段落,加上一些舞台站位的變換。
試圖以三首合唱曲成為一系列,從以人之本位觀樹,而至以樹的角度觀人之擬人手法;從經典詩句,而至自創的聲狀詞。歌詞文字從「人類語言」到「樹木語言」,從已絕版的《台灣生態詩集》,找到李長青的〈看見〉
這裡有大海 / 這裡有高山 / 這裡是縱谷/ 這裡是草原
你看見了嗎
海是寬闊的海 / 山是無言的山 / 深邃的縱谷 / 晴朗的草原
這些 / 你都看見了嗎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然後,作曲者根據此詩自創第二個verse來表達,樹木與大自然的浩劫
這裡 曾 有大海 / 這裡 曾 有高山 / 這裡 曾 是縱谷 / 這裡 曾 是草原
你看見了嗎
樹 是一片火紅的海 / 草 是一片枯竭的黑
森林暗黑了 / 樹無言了 / 地球累了 / 地球 淚了
這些 / 你都看見了嗎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最終,歌詞從「人類語言」到擬人的「樹木語言」,以台灣各族原住民語的「樹」這個字,以及作曲者自行設計的聲狀詞來呈現
qqhuni / qhuni(太魯閣語:樹 、樹木)
kilang / kilakilang / kilakilangan(阿美語)
kilang(撒奇萊雅語)
lukis(布農語)
evi(鄒語)
kaykayo(雅美語)
kaehoy(賽夏語;發音似ga'hoy)
paRin(噶瑪蘭語;發音似ba'hrin)
qhuni(賽德克語)
kiu'u / kiu'una / palungu(拉阿魯哇語)
karu(卡那卡那富語:樹木、木材、柴火)
+
聲狀詞(風聲 、樹葉聲、火聲、水聲)
+
(solo朗誦或獨唱)
這裡曾有大海,這裡曾有高山 / 這裡曾是縱谷,這裡曾是草原
你看見了嗎?
樹 是一片火紅的海 / 草 是一片枯竭的黑
森林暗黑了,樹無言了,地球累了。地球,淚了。
這些,你都看見了嗎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註:原住民語參考「原住民族族語線上辭典」https://m-dictionary.apc.gov.tw/)